据上观新闻新闻报道,新冠疫情发生以来,一批新产业克难中迎来新机遇。其中,“无人经济”的场景应用让人印象深刻。
比如,无人咖啡亭、无人超市。还有无人小车短距离运货,无人机进行高空观察和消毒作业。
此次疫情,是否会助推这个领域快速发展呢?
本文从一家上海企业的机器人咖啡亭案例入手,试图挑开关于这个产业挑战和前景的幕帘。
【上百人排队,就为一杯咖啡】
这是一台占地2.5平方米的无人咖啡店,由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明。
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付款下单,品种有美式咖啡、法式欧蕾,也有复杂的玫瑰荔枝拿铁、中东摩卡奇诺,还有饮品如抹茶拿铁、热巧克力等,种类超过40种。
下单后,透明仓里的咖啡豆哗啦啦开始现磨、萃取。机械臂如同人手一般,一杯与市面上品牌咖啡店出品的卖相、口感差不多的奶咖,就这样新鲜出炉了。
氦豚科技成立于2018年,核心团队由毕业于复旦、中科大、同济、中科院、欧美高校的30余名博士、硕士组成,多数骨干曾任职于华为、微软、三一重工等企业,部分人员是国内较早从事机器人咖啡亭、机器人甜品店、服务机器人、清洁机器人的研发人员之一。企业花了2年时间研发这台机器,于2019年将产品推向市场。
副总经理孙丽回忆说,创立之初,团队做过一番详细的咖啡市场调研。
如今,星巴克、瑞幸等品牌,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中国咖啡消费者,中国市场的咖啡销量每年达到1万亿元以上,并快速增长,未来潜力巨大。
其中,现磨咖啡越来越受欢迎。但是对普通人来说,每天花30元左右喝一杯现磨咖啡,依然价格不菲。现在,这台机器人制作的与品牌咖啡同品质的现磨咖啡,售价为美式咖啡9.9元、拿铁咖啡13.9元,对消费者有吸引力。
那么,消费者是否真的买账呢?
2019年7月,机器人咖啡亭被放入长宁区的一家甲级写字楼里试运营。起初,前来看热闹的上班族们发出各种疑问。
“真的是咖啡豆现磨吗?”“口味和品牌咖啡店的一样吗?”“打奶泡的品质和人工操作的一样吗?”
目睹了透明仓内的全自动操作过程,又品尝了咖啡的口感之后,疑虑基本消除。机器就这样在写字楼开始了营业之旅。1天能卖出300杯,凌晨2点还有人下单。
之后,公司带着这台机器,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、进博会。所有参会者都对它十分好奇。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前来购买咖啡的人络绎不绝,高峰时一度有100多人排队,多家企业前来咨询合作。
展会观众更加专业,他们的问题是:“机器售价多少钱?”“试运营点销量怎样?”“一天最多能卖出多少杯?”“售后维护怎么处理?”“物料怎么补给,是否需要订制?”
目前,机器出口海外定价39.6万元/台,国内内销定价34.9万/台,加盟的话会便宜一些。有一部分客户仍有疑虑,毕竟比起自动果汁机、椰汁机、迷你欢唱机,近40万元的售价有点贵。
不过,也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:上海咖啡店的租金成本十分高,加上水电成本、人工成本,一年下来投入不菲。而只需一次性投入的机器人咖啡亭,可24小时营业,每天仅一人花1小时进行维护和补货即可,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。
有一对来自江苏的夫妻,听说了这台机器后,悄悄去试运营的写字楼“蹲”了两天,观察消费情况。两天之后,他们主动找上门来,买了几台机器,还提出了自己的蹲点建议。
原来,运维人员当天8点以后才去写字楼补料,此时正是白领们进进出出的高峰。人们路过大堂本想顺手买一杯咖啡,却发现机器正被人围起来进行作业,以为发生了故障。夫妻俩建议,运维人员每天务必要在8点前到达写字楼完成工作。
目前,机器人咖啡亭已陆续入驻青浦奥特莱斯等场所。
【仿如一家智能食品加工厂】
作为智能机器人,它究竟有多少技术含量?公司的技术总监张炜做了一番解析。
比如,智能出浆系统。糖浆容易黏着机器,还有清洁难度,至今,自动贩卖机都没有糖浆这个选项。如此一来,榛果拿铁、香草拿铁等一系列花式口味,只能在人工咖啡店里才能品尝到。
张炜说,他们为出浆系统颇费了一番脑筋。全世界几乎都没有独立的自动出浆机器。因为市场需求很少,企业研发动力不足。机器出浆,不仅要求浆液顺畅流出,方向还得对准、量也要标准,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0.5克之内。加上每次还得自动清洗机器管道,保证下一次换浆液时管道是干净的,食品是安全的,团队只能进行自主研发。
又比如出冰系统。自动贩卖机一般只能用碎冰,但机器人咖啡亭用的是块冰。难度在于保证大冰块掉落的角度、重量必须准确。目前自动块冰机器,全球只有日本企业在做,进价特别贵,又逼得团队自主研发。
也有些细节,外行人看起来简单,但其实附加了技术含量。
比如扣盖,市面上的扣盖机器,原理比较简单,就是算好定制杯盖的尺寸、厚薄,机器卡到固定位置就行。
机器人咖啡亭的扣盖,背后是一套“柔性生产系统”。无论是透明塑料冷饮杯,还是热饮纸杯,它都可以变化力度、角度,准确扣盖。
其原理,是用了混合传感器,由传感器提供不同杯子的具体数据,后台再计算每一次扣盖的压力、角度,扣完之后还有传感器回传数据进行检查,保证严丝合缝。如此,才能做到灵活给各种杯子扣盖。
此外,机械臂摇匀也是复杂的自动化技术。模仿鸡尾酒摇匀动作的机械臂,国外有企业生产制作,但是价格昂贵,最终团队还是自主研发机械臂控制算法。
“整个机器人咖啡亭安装了100多个传感器,拥有40多项专利,有些是国际专利。”张炜说,如压力传感器、光电传感器、超声波传感器、温湿度传感器,及专利相关的秘密传感器。每一个子系统背后,都有一套复杂的智能算法。
而传统的全自动机器几乎不用传感器,靠的是“卡位”,高级一些的机器,内部传感器低于10个,也谈不上智能和算法。
张炜说,无人咖啡亭理论上可以提供上百种饮品组合,支持极度复杂的辅料添加,如果把内部展开,相当于一个小型的“智能食品加工厂”,属于“智能制造”“工业4.0”相关的技术。
而只有当技术走到这一步,“无人”才能真正替代“有人”,称得上“智能”。
【摸索“上海标准”】
无人经济作为一项新事物,办证审批同样面临挑战。
咖啡豆、茶叶、各种粉、各种浆、液态奶……上海的食药监部门此前并未碰到过现制现售食品机包含这么多品种,几乎没有现成标准可以遵循。于是,相关部门召集各方专家共同审议,采用客观报告+专家评审的方法。
这些专家有的来自食品安全机构,有的来自微生物研究机构,有的来自农业部门,有的来自疾控中心。
面对新问题,专家有时候会直言“这样不行”。张炜询问为什么不行时,专家回答:“根据我的经验,就是不行。”起初,企业听了有点心灰意冷,但经过仔细请教,发现专家提的意见,往往有一定道理。
比如,机器里残留的微生物必须合格,一大难题是液态奶。自动贩卖机普遍采用奶粉,或加工包装处理后的奶,几乎没有机器直接采用新鲜的液态奶。
监管部门要求,液态奶必须始终保持4℃—6℃,这对运转中的机器零件提出了挑战。液态奶与空气的接触面也要符合一定标准。听取专家意见后,企业针对性研发了机器中液态奶的抑菌技术和一些专利技术。而微生物需要通过培养液进行验证,周期比较长,仅液态奶一项,从提出问题到最后达标,双方就耗费了很长时间。
还比如,机器提供冰饮。制作加热的东西时,细菌不容易存活,但是冰冷的环境会让细菌进一步繁殖。如何保证冰饮在机器自动运转中的食品安全,也颇费了一番精力。最终,经过磨合与研发,这个机器人咖啡亭通过的食品安全等级,已经超过了有人咖啡店。
其实,上海针对自动贩卖机出台过地方标准,但这个机器人咖啡亭比自动贩卖机复杂得多,最后形成了一系列新标准。比如第一个用于现制现售机器的液态奶标准,第一个可周级别维护的浆液标准,第一个机器全自动杀菌消毒的冰块冰饮标准等。
而这套新的“上海标准”,未来有望成为一个蓝本,为后来的智能无人经济产业提供参照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xw.qq.com/amphtml/20200322A0E00Y00